DelightPearl
Jan 30, 2022

--

從肉身的同理到共感 — 《肉身風景》的身體感知

演出|何曉玫舞團、在地實驗
時間|2021/12/26 14:00
地點|臺灣數位藝術中心

近幾年,沉浸式劇場的開發與創新是許多表演團隊戮力的方向,其思考與設計的一個重要核心是尋求讓表演與觀眾之間互動的多元關係。在臺灣以沉浸劇場展演的作品主要以戲劇類型為主,將舞蹈設計為沉浸劇場的作品仍少見。Meimage Dance 藝術總監何曉玫在創作上一向勇於創新,2019年兩廳院舞蹈秋天的壓軸舞作《極相林》,在國家戲劇院首先嘗試讓舞者從入口處踩踏著觀眾席的椅背,擦過觀眾的肩膀趨步躍向舞台,這雖不能算是典型「沉浸」劇場演出,卻帶著拓展舞者與觀眾關係的實驗精神。

2021年12月,何曉玫與在地實驗聯手推出《肉身到虛擬:極相林VR展》。從《極相林》的創作精神延伸,製作一個虛擬實境(VR)的展演作品《肉身風景》。這個作品設置在一個兩至三坪大的黑盒子中,觀者走進去戴上 VR 眼鏡,演出的開始,眼前出現一望無際的沙丘,天地間只有遼闊的空白,觀者一時之間分不清自己身在何處,一種渺茫的空無感油然而生。突然傳來低沉而有規律的呼吸聲,觀者意識到自己站在一巨人的腹部,隨著呼吸的節奏,巨人的腹部有韻律地消長著,意識到這件事,觀者頓時感知到身體所在存著不安全,不自覺因怕摔倒而晃動。

觀者想起格列佛的故事,比之於那正在呼吸的巨大身軀,自己是如此渺小。一瞬間巨人的臉已經來到觀者的眼前,面對他的巨目,是要迎上那如探照燈一般目光,還是要躲開?思慮還未整理好,巨人又開始移動了,觀者一下子來到巨人的肩膀,一下又到了他的背上、腿上,在瞬間連續移動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掉落,觀者不得不儘快調整思緒與身體。短短幾分鐘內,觀者或因無法找到身體的平衡點而暈眩,甚至摔倒;或發動全身的運動神經,在巨人身上維持平衡;也或者一開始就意識到自己實是站在一個黑色的空間,眼前的景緻變化只是一種視覺所帶來的「幻相」。

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七回中描述孫悟空翻不出如來佛祖手掌的故事,是多數人耳熟能詳的神話,(註1.)西遊記的角色設定多元有趣,故事情節精彩,多年來被以各種媒材不斷改編、新創,但無論以何種形式創作,閱聽者也只能透過創作者的想像去經歷其中神奇的場景。而觀賞《肉身風景》時,必須連續調整自己的身體與神經感知以維持和巨人的互動,彷彿就像孫悟空在如來佛的掌中一再「翻跳」,讓觀者親自化身成為作品中的一個角色,與另一個角色互動以完成演出,這在觀賞任何表演藝術作品的經驗中,無論是舞蹈或戲劇都是前所未有的經歷。

何曉玫在發展《極相林》時,思考的一個基礎就是「關於肉身記憶」的敘事與辯證。「身體經驗」在何曉玫的創作裡一直是思辨的重點,她說:「身體好像也有一種歷史的語言。其中很重要、很可貴的是,舞蹈有一種共有性」她強調『共有性』是舞蹈裡面很重要的一種關係。(註2.)在創作極相林時,她試圖去尋求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類經驗的「共感」,而「疼痛」是人類共感的連結,在《極相林》中,舞者所呈現的軀體是一種不完整,不均衡,甚至是扭曲的形體,那些是從人內心的痛幻化出來的怪物。舞台上那些怪物,或獨自、或群聚、或彼此依偎扭曲、或互相挑逗,對觀者而言,這些靈異的畫面在呼喚內心對於痛的同理,想起生活中經歷種種壓迫與不堪的痛楚,卻仍需維持有機形象的他人或自己。

延續著身體經驗的思考,在《肉身風景》中,何曉玫似乎打算將身體感知與其所營造之情感從「同理」(Empthay)轉為「共感」(Synsethesia),讓觀者親身體嚐一點必須反求諸己「孤立無援」的身體的經驗,那是每一位舞者學舞、習舞與練舞所必須日日面對的自我。這或許是在觀賞這個 VR 作品中不自覺產生一種莊嚴感的原因,當人無所依靠而必須反求諸己時,內在的生命力會讓人產生一種帶有宗教感的靈性思維。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從觀者的經驗,我們察覺到視覺與人對身體的感知,以及與平衡之間的強大的關聯,站立在平穩的地板上的身體會因為視覺的引導而誤以為變換了環境。這一點或許是未來將表演藝術創作以 VR 呈現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面向。

註1.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西遊記》第七回,https://ctext.org/xiyouji/ch7/zh。

註2. 陳雅婷,林雅嵐 主編,張婷媛 整理 〈 關於肉身記憶與歷史敘事〉《身論集。壹。尋找亞洲身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臺北,2021年12月。頁42–50。

原文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1811

--

--